儘管澳門設有《家暴法》,但家暴個案還是時有發生,現今社會因為生活壓力,越來越多人患上抑鬱病,也越來越多人受到家庭暴力的威脅,這是社會面對的挑戰。家人之間感情再好仍不免有爭執,這不是「誰讓誰」、「誰聽誰」就能解決,重點在於,當情緒來臨時如何控制、管理與調節,甚而學習如何恰到好處的安置情緒才是避免衝突的關鍵。
然而,要阻止家暴的發生,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一場家暴的發生,背後可能牽涉到了個人的性格、情緒控管、從小所受的教養方式、家庭經濟狀況,乃至於社會對性別角色的期待,要用單一原因來解釋,實在是太過困難。事實上,情緒與家暴息息相關,情緒被壓抑,固然有損身心,但情緒不受約束,容它隨意發洩,便會危險得像野馬奔騰,禍及周圍的人。既然我們都有這些情緒,我們要如何去和它們共處,避免失控?這就得從認識自己的生氣開始,所以第一步,我們要先學會在情緒來的時候,或是情緒離開之後,意識到自己當下或剛剛處在什麼樣的情緒裡面,因為當我們意識到自己處在怎樣的情緒裡面之後,才能看到自己當下的狀態。當人被負面情緒所困擾無法自拔,就必須找專業輔導,讓他們為你分析憤怒、苦惱、嫉妒、憎恨的因由,客觀去瞭解自己,明白他人,進而接納自己,寬恕他人,個人能夠享受身心安泰,家人自會有正面的影響。
情緒即是個人內心對某些人、事、物產生的感覺包括生理的、心理的、行為上,其反應大致為,行為上: 哈哈大笑、哭泣、愁眉深鎖、擁抱、打人等。生理上: 緊張或生氣時,會心跳加快、手心冒汗。心理上: 收到好消息會覺得高興,遇到意外會產生害怕及擔心的感覺。情緒的變化就像溫度計一樣,隨著情緒的累積而形成對身心的各種影響。當個人過度沉浸在某一情緒當中,都容易造成情緒失控而帶來不良的影響,(許多傷人的案例,即為陷入極度憤怒的情緒中),
在此階段所作出的行為或決定都較不適切,因此最好盡可能讓自己停止任何衝動行為,並運用各種方法(如:離開衝突現場或找朋友求助),適時的讓自己降溫,使情緒平穩。情緒不僅是一種感覺,往往也代表各種訊息,情緒可以協助我們對外在環境產生反應,提醒我們作出應變,因此當我們發現自己正處於某種情緒中,應試著瞭解其原因為何,不需刻意的忍耐或壓抑,避免情緒過度累積或情緒失控。面對一件讓你生氣的事情,有三個步驟可以做:離開、冷靜、反思;憤怒生氣時—深呼吸、慢跑或游泳。傷心難過時—開懷大笑、快走或跳有氧舞蹈、聽音樂、大聲唱歌、擺動身體、上街為自己買個喜歡的東西、寫日記、溜狗。壓力大時—暫停一下,想愉快的事、找朋友聊聊、寫信息跟朋友分享、泡澡或淋浴,透過適度地表達情緒來與人溝通,讓別人知道你的感受與期待。
情緒的修為並不是一天造就,但控制情緒避免家暴,一定是可行之路,善用自己情緒所傳遞出來的訊息,有助於瞭解自己,並與他人產生美妙的溝通。和諧幸福的家庭,是建基在個人的穩定健康情緒上,讓自己成為情緒的主人而非受情緒所控。
《健康與你》祝各位讀者知足常樂!
資料·圖片:互聯網
整理:楊存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