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關於兒童語言障礙的問題引起了家長和社會的關注。筆者身邊同事的小孩,就因為遲遲不願說話而在今年的幼稚園招生中全部落榜,讓她感到非常彷徨。在舊時,很多人都以為小孩開口說活有先有後,覺得小孩遲早都會開口說話,從而使一些患語言障礙的兒童因未能得到及早診治,錯過了最佳治療期而遺憾終身。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兒童語言障礙的問題逐漸受到家長重視,今天我們就來簡述一下兒童語言能力評估及自測。
兒童的語言能力包括語言的理解、表達和交流能力。語言的表達要有構音能力做基礎,所有這些能力大部分在兒童期形成。通常情況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表現出如下預警現象,家長們就需要引起注意:1歲的兒童還沒有講出真正的第一個詞(例如,「媽媽」,「要」);2歲的兒童還沒有50個詞的詞彙量,還沒有開始把兩個詞放在一起(例如,「要餅乾」,「爸爸抱」);3歲的兒童還沒有開始出現三個詞的簡單句子(例如,「爸爸開車車」、「媽媽拿蘋果「)等。如果發現孩子有語言障礙就要及早診治,語言問題可能引發孩子的情緒與行為問題,或導致孩子閱讀與學習困難等。據統計,所有面臨情緒與行為障礙的學齡兒童中,80%左右同時患有語言障礙,他們往往由於聽不懂或讀不懂老師和家長發出的口頭或書面指令,而顯得「不聽話」,「不守紀律」;或是由於不能與他人有效地溝通,而表現出多動、衝動、脾氣暴躁或性格憂鬱內向、不合群等。兒童語言障礙往往與其它發育障礙和精神疾病,如聽力障礙、自閉症、智力障礙、多動症、唐氏綜合征、腦癱等同時發生,如果孩子已經確診為以上或其它相關發育障礙,家長則需定期安排孩子接受全面的語言評估和個體化的語言康復治療,讓孩子盡可能地發揮溝通潛能。
除上述情況之外,由於兒童語言障礙常常與兒童語音障礙並存,面臨語音障礙的兒童也同樣需要接受全面的語言評估。需要注意的是,兒童在學習語言和構音過程中會出現一些發展性的發音錯誤,導致說話不清晰,這是正常的。兒童2歲以前的語言通常只有家長或熟悉的人才能聽懂;到4歲左右,他們的說話清晰度會大大提高,足以令陌生人聽懂;所以如果到4歲或以上的孩子仍然面臨語音和語暢問題,家長則需要安排孩子接受全面的語音和語言診斷。
孩子被診斷為語言障礙後,家長應及時帶孩子到專業語言治療機構、康復中心進行科學有效的干預治療;同時,家長也應該積極配合言語治療師參與孩子語言康復治療。很多學術研究都呼籲家長應積極參與治療,學習一些簡單的促進語言發展的技巧,在生活點點滴滴中創造機會幫助孩子取得進步。例如家長可以設定每天或者是每週固定的閱讀時間,運用科學的方法與孩子互動性閱讀,幫助提升孩子的詞彙量,促進他們的讀寫發展。大量科研結果表明,及時的語言干預治療能有效地幫助孩子發揮他們的溝通潛能。
「健康與你」,祝你的寶寶健康成長!
圖片·資料:互聯網
整理:楊存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