醞釀多年,且引起社會廣泛探討的「百年慈幼」,終於難敵歷史巨輪拆卸重建。慈幼中學為天主教慈幼會在澳門所開辦的學校,亦是該會在遠東地區第一所學校,由聖雷鳴道(St.Luigi Versiglia)於1906年創辦;初期為孤兒院,其後搬遷並命名為無原罪工藝學校。1937年改名鮑思高紀念中學後,因其葡文名稱與葡光學校相同,故於1952年再改名為現時的慈幼中學;2006年12月8日,慈幼中學慶祝了100週年校慶。慈幼中學現址,於十九世紀時屬英國東印度公司所有,因該建築門口有八對十六條枝柱,故稱為「十六柱」。
「百年慈幼」在澳門一定具有其重要的歷史地位。工務局曾公示了該校重建的規劃條件圖草案及說明,接受社會各界的意見。草案圖及說明除了要求保留面對卑第巷、風順堂街、高樓街的立面之外,文化局並沒有對上述歷史建築作出任何保育方面的建議;鑑於小學舊校舍具歷史及建築價值,社會高度關注建築物去留,規劃條件圖在公示期間,收到共918份意見。主流意見都認同校舍拱廊、樓梯等都有極高藝術特色,惟校舍已出現結構安全問題,要原棟保留有難度,關鍵是如何保證校方在重建時,突出建築物原有特色。但據聞,慈幼中學裡有一座百年建築曾是寄宿部和餐室,有無數的本澳貧苦學生曾在那裡用膳作息,當年清貧但愉快的生活,仍是一眾「老慈幼人」的美好回憶。
因此,筆者不禁唏噓,當社會對只有50多年歷史的愛都酒店重建規劃是否應以文物保育觀點爭論不休之時,那麼已過百年歷史,成就幾代人溫馨回憶的澳門慈幼中學,是否更具保育價值?值得後來者思考。
老佛爺
網友來稿照登
更多閱讀:www.afmaca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