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是個中西文化交匯的城市,澳門人的宗教信也顯得五花八門,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儒教等不同宗教信仰的群體在這個小城里和睦共處。
儘管澳門經歷了400年的殖民時代,但澳門始終是中國的領土,因此中國傳統宗教成為了大多數澳門人的信仰。澳門有大小寺廟40多所,可稱得上「遍地寺廟,滿天神佛」,這些寺廟包括:澳門半島的媽閣廟、蓮峰廟、普濟禪院、望廈觀音古廟、望廈城隍廟、沙梨頭土地廟、下環街福德祠、雀仔園福德祠、三巴門福德祠、先鋒廟、蓮溪廟、漁翁街天后古廟、三街會館關帝古廟、包公廟、醫靈廟、呂祖仙院、女媧廟、魯班廟、康真君廟、望廈康真君廟、杮山哪吒廟、大三巴哪吒廟、竹林禪院、藥王禪院、石敢當行臺、臺山福德祠A、臺山福德祠B、青洲土地廟、福榮社、南山廟;氹仔的北帝廟、天后宮、三婆廟、觀音岩廟、關帝天后廟、醫靈廟、菩提禪院;路環的天后古廟、譚公廟、黑沙村大王廟、九澳三聖廟、路環三聖宮、九澳觀音廟、路環觀音廟;而這些廟宇除了本身的建築外,還保存有眾多的神像、石碑、牌匾、楹聯、鐘鼎等文物,以及建築藝術、雕刻藝術、繪畫藝術、書法藝術等,中國傳統宗教的長期浸潤,讓這些寺廟成為了中國傳統宗教植根於澳門社會的歷史見證。
媽閣廟(又稱媽祖廟)、普濟禪院、蓮峰廟並稱為澳門三大禪院,是澳門最古老的廟宇。媽閣廟初建於明弘治元年 (1488年),迄今超過500年。廟內留下許多摩崖石刻,均為歷代官宦名士的詩詞題字,是研究澳門歷史文化的重要資料;尤其是「洋船石」和「海覺石」,是澳門著名的兩大奇石,也是歷代騷人墨客詠吟的對象。每年春節及農曆3月23日媽祖誕,善男信女紛紛前往拜神祈福,香火尤為鼎盛;於媽祖誕期前後,廟前空地還會蓋搭起大竹棚及搭起戲台,上演神功戲。
普濟禪院(俗稱觀音堂),是澳門最具規模的古廟,建於明朝末;禪院為中國古翬飛式的佛教建築,頗具名山古剎特色。普濟禪院殿堂懸掛了歷代高僧和藝術名家的書畫、書法,以供遊客觀賞;其中包括關山月(嶺南畫派)、陳恭尹(嶺南三大詩家)和章太炎等。禪院後花園,有一花崗石桌和四條長石凳,後方亭碑記述了當年在此簽訂中美不平等條約「望廈條約」的歷史。每年農歷正月26,是禪院最熱鬧的日子,相傳觀音菩薩大開庫房,不少善信便於這天向觀音借庫(借錢),禪院這天由凌晨開始,擠滿了借庫祈福的市民善信。
蓮峰廟,相傳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至今有400多年歷史。蓮峰廟是澳門廟宇之中藝術價值較高的廟宇之一,蓮峰廟建築富於嶺南特色,主體建築為前後四進,左右三路;廟內留下豐富的文物,融藝術與歷史價值於一體。在澳門歷史上,蓮峰廟的公所身份,顯示了其獨特的地位;道光19年(1839),欽差大臣林則徐偕同兩廣總督鄧廷禎巡閱澳門,就在天后殿前天階的亭台接見澳葡官員,亭簷的牌匾「中外流恩」,是全澳最古老的一塊牌匾,於1602年題刻,距今410年歷史。蓮峰廟前空地建有林則徐全身石像,而紀念館與1997年在蓮峰廟旁落成,展示林公一生事跡,以讚揚其不畏強權,勇敢禁毒的高尚品格。
極具特色和歷史價值的廟宇建築,以及傳承下來的豐富廟宇節慶文化,不僅是澳門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成為了吸引遊客旅遊觀光的文化元素。
資料&圖片來源:互聯網
資料整理: 楊存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