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失智症協會」將每年9月21日定為「世界失智症日」,9月為「世界失智症月」。「失智症」之前被人稱為「老年癡呆」,1910年這種病被命名為「阿爾茨海默病」。每年在全世界的許多國家和地區都要舉辦這個宣傳日活動,使全社會都懂得預防「失智症」的重要性,及引起社會的足夠重視。目前中國「失智症」的患病率已隨著年齡的升高呈顯著增長趨勢:75歲以上達8.26%,80歲以上高達11.4%;「失智症」的患者女性多於男性,60歲以上婦女患老年癡呆,通常是相匹配男性的2到3倍。
今年的「世界失智症月」的主題是「讓我們談談認知症(“Let’s talk about dementia)」,「國際失智症協會」的願景是「今天預防、關愛和包容,明天治癒」,因為至今尚未有藥物可治癒「失知症」,所以今天的主要工作是著重如何預防,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找出哪些是危險因數,鼓勵世人認識「失知症」;如何去理解、關愛、包容「失知症」患者,讓他們繼續與家人同住在熟悉的社區中。
世界「失知症」患者眾多,過去此一疾病被稱為「老年癡呆症」,「癡呆」一詞容易導致恥感和歧視。老年「癡呆症」亦或「失智症」是不會選擇患者的意識形態、政治色彩、經濟地位、教育程度等條件,如果繼續稱為老年「癡呆症」,只會造成更多人不願面對、逃避、恐慌及覺得罹患這一疾病是羞恥之事;如能以中性、客觀文字稱呼這疾病,無論是「失智症」、「認知障礙症」、「腦退化性疾病」等,都能讓大眾願意接受與面對,我們才能正確面對高齡化社會急遽發展所帶來的「失知症」日漸增多的挑戰。因此,亞洲其它使用漢字的國家和地區的政府及協會組織陸續進行了對「癡呆症」的更名。2004年日本厚生省提出將「癡呆症」改名為「認知症」;香港在2012年改稱「認知障礙症」,社會上一般又稱「腦退化性疾病」;預估超過1300萬的中國,前年4月,上海市民政局在公告要求:「服務場所內不得出現敏感或歧視性用語,如老年癡呆、老年精神病、失智等」。
客觀、中性的疾病名稱,是一基本人權,更是社會的責任,為讓「失智症」患者及家屬不再受到污名化所苦,以降低更多家庭因污名化可能造成的悲劇,讓我們齊來認識、關愛「失智症」。
澳門衛生局為響應號召,同時配合防疫工作,今年主要以不同的媒體進行宣傳。為加強市民對失智症的認識,衛生局與社會工作局共同舉辦「澳門失智症友善社區」網上有獎問答遊戲,市民可瀏覽衛生局網站www.ssm.gov.mo「資訊專頁」專區內的「失智症友善社區專頁」了解活動詳情及參與此活動。
圖片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