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青局突然宣佈未滿3歲的幼兒,須到滿三歲方可回校上課。因臨近開學,措施公佈倉猝,引起部分家長不滿。也有學校同樣感到措施令學校教學計劃失預算。
其實,政府宣佈有關措施是基於對小朋友的健康發育出發,專家認為,兒童因呼吸系統結構較細小及耗氧量較大的緣故,且行使呼吸作用的一些肌肉強度又較為不足,年齡愈小在維持呼吸上的需求就愈大,因此在正常情形下幼兒呼吸的耐力就較差;當幼兒生病體力不佳時,或在感冒時,鼻孔、喉嚨、及氣管有部分阻塞時,再給他戴上口罩,容易有換氣不足的現象,如看护不当容易窒息,因此,3岁以下儿童不宜佩戴口罩。戴口罩目的是要預防呼吸道傳染病,若小朋友不懂正確戴口罩或使用,反而有機會增加呼吸道傳染病的風險,甚至更帶來副作用,影響小朋友器官正常發育,健康成長。
我認為,當局的出發點完全是為小朋友健康成長著想,哪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讓部分家長認為是好心做壞事的感覺呢?這是主要是因為大家在看事的角度上存在差異。家長的角度是站在自身家庭狀況出發,特別是雙職家庭,無法再分身照顧突然不能上學的小朋友,所以多數會埋怨為何政府不能提早宣佈讓家長早做安排。而站在政府的角度,是將保障小朋友的身心健康成長放在首位,但「疫情」的發展和變化存在不確定性,並不能像天氣報告那樣根據衛星地圖作出預報,只能按實際狀況作出最適切的安排或措施。當然政府部門在工作中也可以有改善的空間,例如:盡可能提早或預告可能出現的特殊安排,讓家長、學校及托兒所提早做好心理準備;當局在推出友善托兒服務時,能夠由政府牽頭,事先與托兒所聯繫安排妥當,讓受影響的小朋友直接受託等,而不至於受影響的家長,在參與友善托兒服務時遇到托額已滿或漲價的情況,只要讓家長、學校及托兒所各方及早做好支援及配合準備,就不會引起各方誤解。
所以,官民互動,在尊重科學的基礎上,相互理解和支持尤為重要。澳門「抗疫」成功得益於官民互信,我相信市民最終一定能夠理解政府的好意,一起走好「抗疫」最後一公里。
文:吳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