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行,正名是伯多祿局長街(古稱醫院街;葡萄牙語:Rua de Pedro Nolasco da Silva),是澳門最古老的街道之一,西接板樟堂街,東至水坑尾街,乃澳門第一條水泥馬路。
「白馬行」已有逾160年的悠久歷史,舊時由於其東端有一所聖辣法耶醫院,故起初稱為醫院街;但華人居民則認為醫院是不詳之物,醫院街這個稱呼很不舒服。恰巧該街當時是洋行的集中地,有絲綢行、茶葉行及其它洋行,為一商業繁盛大道;清朝道光年間,英國渣甸洋行設在白馬行醫院之側,專營一種叫「白馬牌」的威士卡,為招攬生意,在洋行門前繪了一幅白馬廣告畫,非常奪目,居民便稱此街為「白馬行」。1869年7月,澳葡政府正式公佈該街為「白馬行街」,至1942年6月,議事公局為紀念曾任議事公局局長的伯多祿(Pedro Nolasco da Silva)誕生100周年,便將「白馬行街」改名為伯多祿局長街。
「白馬行」除了聖辣法耶醫院外,街上還有一所列入保護名單的建築文物,就是西端的國華戲院,近年雖已重修,但是其門面仍保留原貌。舊時,戲院對面的釣魚臺原有一座3層洋房(現已拆毀),曾是同盟會開辦的濠鏡閱書報社社址,作為半公開機關,宣傳革命,組織群眾。澳門日報社址、星光書店、聖公會澳門蔡高中學和浸信中學都在該街。
儘管「白馬行街」已正式名為伯多祿局長街,但現今澳門市民仍習慣用舊稱「白馬行」。
資料·圖片:互聯網
整理:楊存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