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還是海南自貿區、雄安新區,現今全國多地都嘗試在新的理念下,為區域發展做不同維度的創新,城市間的競爭,已上升為了城市群之間的競爭。關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聞報道以及各種講座、研討會等,似乎佔據了粵港澳媒體的大部分版面,那麼粵港澳大灣區究竟有多「勁」? 筆者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的「勁」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人口結構
作為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廣東省除了本身的人口增長,來自外部的人口流入也是異常洶湧。除了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從人口結構的品質來看;近幾年,廣東省的各項優惠政策,構建出極強的吸力,吸納大量的優秀人才落戶,也使得人口的年齡結構更顯年輕和活力。資料顯示,全國四個一線城市中,平均年齡最年輕的是深圳,截止2017年只有32.7歲。城市區域的人口結構年輕、人力資源充足,正是粵港澳大灣區未來長遠發展的堅實基礎。
多元優勢
人口流入,自然需要有多元化的產業接納,從《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就能看出,未來的粵港澳大灣區內,不同的城市都有著各自的位置,且各自發揮資源優勢;互相之間分工明確、銜接緊密;由此發揮出的最大威力,是其它城市群都無從比擬。粵港澳大灣區更像一個股份制企業,每一個城市都是區域發展參與者,都在其中發揮自己的所長;各類資源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可以實現最大程度和最高效率的自由流動,追求「和而不同」。香港為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澳門在旅遊休閒、會展以及金融服務業方面發展空間巨大,隨著橫琴自貿區的崛起,澳門與珠海之間的互動將更為頻繁。作為內陸城市龍頭的廣州、深圳,表現出了另一種優勢基因;廣州的國際商貿、汽車製造、電子資訊技術、教育醫療文化、遊戲產業相對發達;而深圳的互聯網產業、金融保險業、高新技術產業則更加突出,騰訊、華為、華大基因、萬科等,中國最頂尖的民營企業,大多都來自深圳。
經濟總量
從大灣區內部的經濟規模看,廣、深、港這三大城市GDP總量接近7萬億元,超過除了廣東、江蘇、山東之外的全國所有省市;佛山、東莞的 GDP都在8000億元以上;澳門、惠州、中山的GDP規模也都在3000億元以上,而儘管珠海、江門、肇慶的GDP規模不足3000億元,但其中珠海和江門都即將突破3000億。
由此可見,粵港澳大灣區的「勁」點實在太多,大灣區內城市各自原有的底子厚度及良好的產業結構、年輕的人口結構、充滿活力的城市,現時再加上整個國家級的規劃加持,整個珠三角都將在期待中重塑。你還等什麼?
文:雷民強
圖片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