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仔屋的真正名字其實叫「貧窮者之家」,建成時間超過一百年,屬澳門仁慈堂的物業。婆仔屋位於著名的望德堂區的瘋堂斜巷,是兩幢百年黃色葡式建築,前有一小庭院,植有兩棵老樟樹,環境清幽美麗。二次大戰日本侵華期間,大量上海葡僑走難來澳門,婆仔屋成為專門收容難民和窮人的地方,之後成為一所女老人院。住在裡面的都是年老的婆婆,附近的街坊便稱它“婆仔屋”。
婆仔屋在1984年6月被澳門文化局評定為受保護的文物建築。 2003年,在建築師馬若龍弟兄的總策劃下,以及工程師戈麥斯Silveirinha無私的合作下,進行了翻新和修復工作。大庭院裡兩棵老樟樹的茂盛樹蔭使院子成為遊人休息的好地方,週末有備受歡迎的『咖啡旅程』(茶座),院子亦是節假日進行露天音樂會、電影放映的地方。而在古老歐式建築內的ALBERGUE 1601 婆仔屋葡國餐廳晚餐,更是別具一番風味。
澳門仁慈堂婆仔屋文化及創意產業空間於2009年1月正式成立,主要朝著四個方面發展:發揚澳門本土特色文化、溝通族群、推動視覺藝術及發展創意產業,為這個歷史悠久的建築注入了生機和活力。現在,澳門仁慈堂婆仔屋文化及創意產業空間已積極準備舉辦更多有質素的活動,繼續回饋社會和服務大眾,同時為本地的創業產業人士和藝術工作者開拓更多空間和搭建橋樑。想認識澳門本土藝術,便要到此一遊了。
資料·圖片:互聯網
整理:楊存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