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有一條街,位於澳門半島聖安多尼堂區西南邊,東北端由果欄街起,沿途與玫瑰裡和太平裡相交;西南端至草堆街止,並連接寶塔巷。因街內有曾有一座「爛鬼樓」,故澳葡當局列此街名為「爛鬼樓街」
「爛鬼樓」原名為「蘭桂樓」,由一名為楊若嚴的華僑在19世紀中從美國來到澳門後,在今時「爛鬼樓巷」與玫瑰裡交界處建了一列西式樓房,起名為「蘭桂樓」。當時澳門的「賣豬仔」行業(把華人販賣出國充當勞工的行業)正值興盛,澳門出現了許多「豬仔館」;「蘭桂樓」被一名經營「賣豬仔」,叫汪茂的商家買下,將其作為豬仔館。後來一場大火把「蘭桂樓」燒毀,並燒死30多名「豬仔」,而火災後「蘭桂樓」變成了一片廢墟。由於澳門人習慣上把破損的東西形容為「爛」,故把「蘭桂樓」叫成了「爛鬼樓」;一方面強調「蘭桂樓」的破殘,另一方面取其粵語中「爛鬼」和「蘭桂」諧音。1869年7月26日澳葡政府有關當局刊憲命名街道時,便把蘭桂樓門前的街道命為「爛鬼樓巷」。
後來,「蘭桂樓」被拆卸變成一片曠地。每逢下午,曠地上便有地攤擺放,售賣老舊物品;晚上舊料地攤收市後,又有食檔、說故事的人等前來這裡擺檔,是故當時的場面熱鬧不乏;而「爛鬼樓」的舊料地攤,售賣的多為古董、字畫等名貴藝術品,「爛鬼樓巷」一度成為古董店和懷舊收藏店的集中地,吸引到一些政要、收藏家等前來搜羅;在1990年代中期時,前香港總督彭定康也就曾經是這些店鋪的常客。隨著1997年發生的亞洲金融風暴,導致澳門經濟長期不景氣,大部分店鋪在此段期間陸續結業、轉營或搬遷,「爛鬼樓巷」開始變得冷冷清清。特區政府為了保育舊城區及重振「爛鬼樓巷」昔日的繁華,自2003年起,幾乎每年都舉辦名為「關前關後爛鬼樓」的嘉年華式活動。2006年時,政府更對「爛鬼樓」及附近一帶的街道進行重整,在「爛鬼樓巷」增建綠化休憩區,以美化街道;現今,在政府積極規劃及支持下,該區已經形成了文化創業園區的雛形,特色、休閒、原創的各類商鋪;承傳與創新結合的特色文化,不斷吸引本地人及遊客慕名前往,「爛鬼樓」正在迎接它的第二春。
《整理·編輯 》楊存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