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閘廣場位於往來澳門與內地,通往珠海的邊檢大樓前,是早年出入境口岸的位置。澳門關閘原位於關閘馬路中段,關閘馬路昔日位處蓮花山下,在古時稱為「蓮花莖」;澳門半島東部面臨大海,西接內河,因此北端的「蓮花莖」是當時進出中國內地唯一的陸路關口。 澳門關閘於1574年由廣東省香山縣所建,為中式閘門城樓,樓高三層,門楣刻有「關閘門」字樣,並派官兵駐守。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關閘重修,增建官廳,設關閘汛;1849年,葡萄牙佔領關閘以北,並修築通往關閘的馬路,即今「關閘馬路」;1871年,葡萄牙所建的凱旋門式大閘門(稱關閘拱門)落成;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葡萄牙侵佔澳門加劇,中式關閘被強行拆除,門楣的「關閘門」石碑現今鑲嵌於市政署大樓內。1993年,澳葡政府決定恢復對從中國內地出入境的民眾實施邊檢措施,遂建成出入境驗證大樓;驗證大樓設東西兩翼,東翼為入境大廳,西翼為離境大廳;另設中央大樓,並有一條直通關閘拱門的觀光走廊。「觀光廊」的墻上,鑲嵌了頗具澳門特色的、反應澳門不同時代背景的葡式磁磚畫。此後,2004年1月驗證大樓重建成新的關閘邊檢大樓,而「觀光廊」逃不過拆除的命運,磁磚畫現時已移至關閘邊檢大樓左邊(即汽車出境通道)。
隨著,澳門海陸空立體交通的發展,現時有許多遊客經海路或空港進出澳門,而經關閘前往內地的遊客或市民,也都成為了關閘廣場的匆匆過客,很少有人會特意前往參觀關閘拱門或磁磚壁畫。然而,關閘拱門(Border Gates)曾經主宰了澳門大權,亦是中國近代史上佔有濃墨色彩的一頁,經歷了澳門和中國的歷史轉變。在《解密澳門五百年》一書提到,「關閘的歷史,就是澳門和母體中國血脈相連的歷史」。這句話總括了關閘對澳門舉足輕重的重要性和價值—中國永遠是澳門的母親,兩方剪不斷的關係經過多少歲月也摧毀不了。
市民和遊客不妨抽空前往關閘細閱歷史古跡,你定會有另一種情感獨白。
資料•圖片:互聯網
整理:楊存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