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應對「新冠疫情」對本澳經濟及民生的影響,特區政府即時推出了「保就業、穩經濟、顧民生」政策,其中對本地經濟及市民直接受惠的就是消費卡措施。第一期消費卡措施在無驚無險中順利完成,且達到預設的成效;數據反映,飲食業及零售業,分別佔交易總額近24%以及70%。在所有可使用電子消費卡的商戶中,按交易金額計算,有約63%的消費補貼流入中小企。
8月1日起,第二期消費卡措施正式啟動且金額由3000元增至5000元,本地消費勢必又會掀起一陣高潮。但筆者在此指出,無論是政府還是市民,都要清晰的認清消費卡措施只是短期的舒困措施,從長遠考慮,必須積極思考如何做好「後消費卡時代」的經濟安排。統計局公佈本澳新一期 (4-6月) 總體失業率為 2.5%,本地居民失業率 3.5%,均較上一期 (3-5月) 上升 0.1個百分點,同樣也是連續第 5期上升,由此可見,打工仔保住飯碗才是最重要的。而從世界「疫情」發展來看,「新冠疫情」在短時間內難以得到抑制,政府期盼內地於澳門回復正常通關似乎難以實現,而世界國與國之間要回復正常往來更不切實際;因此,澳門經濟復甦就需要政府制定出一套全方位的、適合本地經濟模式的政策,來推動本地中小企的改革,帶動本地經濟自我復甦。
筆者認為,在應對「疫情」初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控制住「疫情」,因為有效阻斷疫情傳播,是減小疫情對經濟影響的最有效措施;同時,迫切需要通過釋放積極政策信號,引導公眾預期,堅定信心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保障經濟平穩發展。政府根據本地經濟基本面並未發生根本性變化的總體判斷,在控制「疫情」蔓延及輸入的同時,積極採取有針對性的經濟措施,短期內確保經濟穩定,保障市民生活可謂及時且接地。現今,在本澳疫情防控得當,且取得抗疫初步成效時,政府各部門要及時對前期的相關政策落實和財政資金使用效果開展績效評核,重點應圍繞對時效性、公平性、有效性開展評價。政府可利用這些重要的參考依據,有針對性地調整和完善各項經濟財稅政策。同時,及時跟蹤分析「疫情」期間的主要經濟活動指標、本地中小企在疫情期間的變化情況等,認真研究對策措施,切實做好「後消費卡時代」的應對工作。政府可制定一些針對性的舉措,尤其是對本地中小企業、受影響較大的行業,在稅收、金融和社保等方面給予支持性政策,扶持和幫助中小企疏解壓力;鼓勵銀行讓利實體經濟,通過降息降利減少企業財務成本,對無論是個人房屋信貸還是企業貸款,都給予一個特殊時期的延期,避免資金鏈斷裂,導致企業關門或者個人出現財務危機。
政府既要立足解決當前緊迫的現實問題,又要著眼長遠的高品質發展,故此就要提前進行佈局謀劃,應加快新支柱產業培育和「新基建」建設,即加快構建以新一代資訊技術和以數位化為核心的新型基礎設施,支撐產業及社會網絡化化、數位化、智慧化升級發展,例如,大力發展辦公自動化、人工智慧、電子商務、線上醫療、遠端教育等產業;謀劃適當超前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道路、教育、醫療等行業的投資,以刺激需求、穩定就業、完善基礎設施,提高經濟潛在增長率。
筆者相信,制度創新有著較大的挖掘空間,澳門經濟在經歷疫情等考驗之後,抗風險能力和韌性必會得到進一步增強。只要我們作好長期發展規劃,結構性的支援政策將減輕疫情給本地中小企帶來的負面衝擊,並能在一段時期內有力推動本地經濟復甦和增長。
圖片來源:互聯網
文:雷民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