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賀一誠表示,「將會把夾心階層這個新事物的定義交給社會作諮詢和討論,現時房屋類型有社屋、經屋和私人房屋,預計未來會加入夾心階層和長者公寓,針對不同階層會有不同的台階」。繼後,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稱,「於本年8月至9月展開關於夾心階層定義的公開諮詢,釐清夾心階層定義後再展開後續工作」。
何謂「夾心階層」?「夾心階層」最早在香港開始使用,這一階層的群體具有高學歷、高素質;但是由於自身社會背景所限,只能以打工開創自己的事業。他們往往上有老、下有小,所以生活支出較大,心態也比較疲乏。「夾心階層」既不符合買經屋的條件,也無力購買私人樓宇,置身於市場和政府保障之間的空白地帶。近幾年,在社會各界的關注下,以及為盡力解決普通市民置業難的社會深層問題,特區政府將加大經屋建設作為施政的重點之一;但是在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問題正逐步得到解決時,「夾心階層」卻處於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既不符合經屋的申請條件,又買不起市場中私人樓宇的囧況,「夾心階層」顯然也同樣需要來自社會的關注。
那麼如何定義夾心階層?筆者認為,在廣義上,中產階級就是「夾心階層」,意思是他們夾在社會中層,未及上流社會人士般擁有巨大財富,亦不像低收入人士般能領取社會福利保障。在現代社會中,這一群體擁有一定程度的經濟獨立,例如有穩定且較高薪酬的工作,且對社會的發展和穩定起到很大的作用;他們在社會貧富差距拉大時,可能位於社會中間收入卻不高。而這一群體多數是專業人士、資深的藍領工作者等;傳統的中產職業包括但不限於醫生、律師、工程師及會計師等傳統專業人士,也包括在已發展國家中的新興專業人士,如教師、護士及社工等。世界銀行將經過購買力平價調整後的日收入超過2美元的人定義為中產階級。狹義的中產階級定義則是收入接近或超過發達國家中等收入者的人群,其收入大約為年均31000美元或每天85美元。香港政府則將月收入在2-3萬港幣的民眾定義為「夾心階層」,並於上世紀80年代末在房地產方面提出了為「夾心階層」謀福利的一些方案。
由此可見,澳門在如何定義「夾心階層」的問題上,已經有了多方參照數據,但是我們也不能「照搬全抄」。因為澳門現時所謂的2萬元收入中位數信息較為模糊,如果扣除基本住房支出以及生活指出後,此一群體的真正剩餘購買力是多少?而這一剩餘購買力與實際樓宇價值之間的對比值如何?都將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因此,社會在定義「夾心階層」時,關鍵是要全社會結合澳門的經濟發展模式及發展的實際現實,達至一個社會各方都能認可的界限,這才是澳門「夾心階層」定義的關鍵點。
圖片來源:互聯網
文:雷民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