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立法議員何潤生在立法會口頭質詢大會中表示,『設於黑沙環新填海區的「固體垃圾自動收集系統」去年10月起陸續故障,現已全面停用,影響區內居民日常生活。但政府未公佈維修詳情及具體安排,質詢當局該系統目前運作如何,使用壽命有多長,未來有何計劃優化及升級該系統等』。 運輸工務司長羅立文回應表示,「該系統使用超過10年,近幾個月因無法維修而停止運作。當局將總結經驗分階段在黑沙環重新建造有關垃圾系統,而新城A區未來亦會推出類似的系統」。
隨著澳門經濟增長,為配合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特區政府為改善收集垃圾的方式,於10年前引入「固體垃圾自動收集系統」,並於澳門北區的黑沙環新填海地段作為試點區。造價逾1億2000萬元的首個「固體垃圾自動收集系統」於2006年開始施工,2008年第4季度投入運作。那麼這樣一個投資過億、設計壽命為25年的「固體垃圾收集系統」,為何僅僅用了10年就壽終就寢?羅立文稱,是因為「市民不正確使用,投放不應該放的垃圾,如玻璃樽、建築廢料等」。
那麼筆者不禁要問,既然稱為「固體垃圾收集系統」,一般市民只會覺得只要是「固體垃圾」就能投入系統中,怎會知道還要有那麼多的限制?政府既然知道此系統如此「嬌貴」,只能有針對性的收集固體垃圾,那麼花怎麼高昂的公帑投資,是否值得?由此,帶出一個疑問,究竟誰在裝誰的「彈弓」?是供應商利用政府缺乏專業知識,把實際使用壽命沒有25年的系統賣給政府,裝了政府「彈弓」?還是市民不合理使用,導致系統壽命縮短,裝了政府「彈弓」?亦或是政府大花筒,公帑使用監管不嚴,裝了老百姓「彈弓」?
文:雷民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