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資逾千億的港珠澳大橋於10月23日舉行開通儀式,這標誌著建設花時9年多的世紀工程-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運作。
然而,作為大橋其中一個點的澳門,政府對大橋開通後的各類交通配套安排似乎做的不夠完善和透明,如:港珠澳大橋直通車的路線走向如何?澳門居民經大橋前往香港的過境安排等等;其中,最為澳門居民擔憂的是,大橋澳門落腳點(東方明珠)的交通壓力政府如何應對?以往,該處一到繁忙時段,交通擁堵相當厲害,現再加之經港珠澳橋進入該處的車輛搶道,交通紊亂狀況將難以估量。28日,港珠澳大橋迎來開通後首個周日,有居民指澳門市區接駁至口岸的巴士路線過長,導致不少中途站候車乘客無法上車,形容「等咗三班車都上唔到」,認為當局有必要重新規劃路線或增設其他路線,疏導人流。而居民則反映,港珠澳大橋開通後,交通配套嚴重不足,導致北區及A區塞車嚴重,星期六晚上九時,A區至北區的出入通道,塞到「成條橋都是車」,還延伸至A區;有居民曾統計,出入通道的紅綠燈換燈時間,紅燈兩分鐘、綠燈僅十秒,即約4輛私家車或2輛旅遊巴可以通行。
面對明知的後果,在19號,交通事務局長林衍新卻表示,「當局已預估開通初期交通流量未必會為友誼圓形地帶來大壓力,但未來會逐步增加流量。短期疏導交通方案是,該路段會由 2線行車增至 3線;優化關閘交通燈位置;車流分流。在長期方案是,已開始友誼圓形地交通整治研究和設計,力爭 120天內完成」。大佬啊,120天睇落好像效率很高,但是,港珠澳大橋建設花了9年多,這9年間你們在做什麼?更離譜的是,近年,坊會、議員及社會人士不斷提醒和質詢政府,應該盡早做好港珠澳大橋開通後的交通配套工作,但你們卻置若罔聞,這除了後知後覺更是不作為的表現。
官員後知後覺的後果,必定使社會付出重大損失,從而造成社會的不滿情緒,影響了政府的管治威信。因此,一個現代文明社會,我們需要的是用心服務於民眾的政府和官員,聽民意不能只走形式。更希望當局不要再敷衍市民,應該盡快拿出一個長期且有效的方案,切實解決好港珠澳大橋澳門段的周邊道路配套規劃。
雷民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