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10月,爽氣宜人的秋色,灑滿了小城的每一個角落;和煦的陽光照在身上頗有「春暖」的感覺;在這個愜意的金色季節中,筆者有幸採訪了澳門特區全國人大代表姚鴻明先生。在我想象中,一個帶有政治光彩的長者,應該是一個嚴肅、不苟言笑的人,然而當我見到姚先生的時候,卻出乎我的想像,眼前的姚先生是一位柔和儒雅、質樸慈祥的長者。
「將此身心奉塵刹,是則名為報佛恩」,能終生守護一個信仰的人並不多, 而能在從一而終的道路上取得重大成就的人,更加難能可貴;而年將70歲的姚鴻明先生,可以說是其中的一位,姚先生將自己的畢生精力貢獻給了澳門的社會服務事業。 服務澳門街坊事業超過37年的姚先生,見證了澳門街坊總會的成立和成長;姚先生回憶說:“澳門街坊會成立初期,人力和經費相當短缺,經費主要來自社會的捐助;而工作人員大多為義工或是兼職的,我自己就一人身兼3個坊會的秘書工作,工資合起來才相當一個工廠工人之薪酬”。為了能使澳門街坊總會得以長久發展、根植社會,姚先生和街總老一輩的領導人充分認識到,沒有廣大坊衆和政府的支持,社會服務難以全面展開;但當年澳葡政府一向不重視居民生活,特別在經歷「123事件」後,澳門社會官民間,存在重大隔閡,愛國社團甚少與澳葡政府打交道。街總敢於沖破這個思想桎梏,嘗試與澳葡政府互動,邀請澳督與政府官員為街總屬下的服務機構作開幕的剪綵嘉賓,並積極擔當起官民溝通的共同橋樑。1986年澳葡政府第一次任命街總負責人成為澳門市政廳行政委員會成員,並開始資助街總個別社會服務項目。姚先生頗有感觸的說:“政府機構中,終於有了來自基層的聲音,坊衆才得以開始分享到一點公共資源”。
「愛國愛澳、包容共濟、友愛互助、服務社群」,是姚先生投身社會服務的理念。 為了能更好地參與澳門順利回歸祖國的過渡期工作,以及培養和建立「澳人治澳」人材隊伍,澳門回歸前,姚先生與其他「愛國愛澳」社團的負責人一起,被安排參加了由香港大學與暨南大學共同合辦的《綜合社會學及行政學》校外學位課程。姚先生刻苦鑽研社會學和公共行政知識,不斷的充實自己,多年社會服務經驗,加上學習了淵博的理論知識,讓姚先生對澳門社會的發展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在參與澳門回歸祖國和建設澳門特區工作發揮了應有的積極作用。2013年9月,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舉辦的「澳門社會」系列講座,邀請時任澳門街坊總會會長的姚鴻明先生作《從社會救助到多元化服務》的主題演講;姚先生深入講解了澳門街坊總會如何從慈善救濟發展到現時的多元化社會服務,他表示:“社會救助不但是社會保障,亦是一種服務、一份社會責任,要通過推動政府完善有關政策、法規,建立長效機制來實現。青年人要多參與社會服務,發揮潛能,積極回饋社會”。
姚先生積極關心祖國的發展,曾推動街總和坊會在內地興建多座「希望學校」,並協助創立「街坊總會育苗基金」援助內地貧困學生及促進澳門与內地學生交流。澳門回歸祖國後,他特別關注澳門如何善用好「一國兩制」,在國家的積極支持下改善澳門的民生福祉。2008年姚先生當選為澳門特區全國人大代表,並於2013年成功連任,在這十年任期地,姚先生聯同其他澳門區的人大代表向全國人大提交了多份關乎兩地民生的建議案,其中最讓姚先生難忘的是澳門代表團提出「關於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項目建議」被接納和落實的爭取經歷,姚先生說:“水質不穩和每年的鹹潮一直影響澳門食水的安全;儘管每當鹹潮出現時,國家都會採取調度珠江流域西江上游之水來「壓鹹補淡」措施,但長途調水之措施成本效益不彰。為了徹底解決澳門以及西江下游食水安全隱患,澳區人大代表團提出在廣西興建大藤峽水庫的建議,但當時有關建議並未得到國家發改委的重視;記得在北京開<兩會>期間,國家發改委僅派了一個副司長的官員來婉拒建議,引起澳門代表們的不滿,紛紛在會上發言強調有關建議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批評有關回應漠視了澳門及西江下游數千萬居民之食水安全和健康問題。澳門代表們的意見終於引起全國人大代表大會秘書處和國家發改委的重視;第二天國家發改委和水利部領導親自出席了澳門代表的座談會,並答應積極研究立項列入國家發展規劃。2011年2月「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項目建議書」終獲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並列為國家「十三五」規劃重大水利工程中的第一項。該工程完成後,不僅能增加枯水期供水流量,抑制鹹潮,保障澳門和珠江三角洲供水安全,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同時對保障流域防洪和供水安全、促進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講述過程中,老人家的臉上充滿了自豪和孩子般雀躍。
談到對自己的心願和澳門街總未來發展時,姚先生說:“希望街坊總會能夠更好的團結各個坊會,加強自身建設,建立一套完善的運作和管理體系,服務更趨合理多元;不斷傳承創新,讓更多青年人參與社會服務工作,讓街總「服務理念」和「立會宗旨」不斷地發揚光大,為澳門丶為坊衆多作貢献”。
「老驥思千里,飛鴻閱九洲」, 對於普通人來,到了退休年齡,應該是含飴弄孫、享受天倫的時候:但是姚鴻明先生依然心繫澳門社會服務的未來發展,為自己的理想依然在默默地前行, 值得讓人敬佩。簡短的採訪結束後,望著老人遠去的背影,我不禁沉思,一個老人為了自己服務社會的信念,不計個人得失、任勞任怨的為社會貢獻了大半輩子,為年輕一輩作出了榜樣。為讓澳門社會服務事業得以持續、多元發展,不辜負老一輩社會工作者的期望,我們需要更多「大道至簡,智行合一」的接棒人。